自2016年12月以来,中国山东一些产蛋种鸭群发生了严重的鸭病毒性肝炎感染,主要引起鸭群产蛋下降,剖检可见肝脏损伤和卵巢输卵管损坏。2018-2019年,国内陆续有商品蛋鸭群产蛋期发生病毒性肝炎的报道。
2023年3-6月份,在河南、湖北、江西等蛋鸭养殖密集区的商品蛋鸭群内发生了以产蛋下降为主要特征的疫病,给蛋鸭养殖场造成了较大损失。通过对发病蛋鸭群流行病学调查、临床剖检、实验室诊断等,确诊为鸭病毒性肝炎。
一 疫病案例
案例1:湖北某区域,蛋鸭户54家,10家发病,发病率18.5%;发病日龄240~297日龄,大群精神正常,病鸭采食量正常或略降,死淘正常,发病鸭群产蛋率90%-93%,发病后半月时间降蛋幅幅度30~70%,恢复期15~30天,周期较长。剖检肝脏肿大、出血,卵泡萎缩变形。经青岛易邦检测中心检测,确诊为鸭病毒性肝炎(甲肝1型)。损失较大,大部分鸭群提前淘汰。
案例2:河南某客户,蛋鸭存栏40万羽,280~320日龄,其中20栋鸭群前后陆续发病;病鸭大群精神正常,采食量正常或略减,产蛋率从90~94%降至20~64%,下降周期约15天。剖检肝脏出血,卵泡萎缩,其他无明显病变。经青岛易邦检测中心检测,确诊为鸭病毒性肝炎(甲肝1型)。客户损失巨大,被迫提前淘汰。
案例3:湖北某区域,蛋鸭户31家,5家发病,发病率16.1%,发病日龄220~278日龄,病鸭大群精神正常,采食量正常或略降,大群死淘正常,产蛋率从90~92%降至30~50%。剖检肝脏出血,卵泡萎缩、液化。经青岛易邦检测中心检测,确诊为鸭病毒性肝炎(甲肝1型)。损失较大,大部分鸭群提前淘汰。
二、 发病原因分析
2.1 养殖环境差,生物安全缺失。
蛋鸭规模分散,养殖水平参差不齐,蛋鸭养殖模式大部分为地面+运动场的简易饲养模式,饲养条件简陋,管理意识薄弱,容易造成鸭群的感染。常规消毒、终末消毒等常规生物安全措施实施不到位;加之共用蛋车、饲料车等导致疫病在鸭群与鸭群之间传播;此外,青年鸭频繁调运,是疫情传播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2.2 免疫缺失。
目前国内蛋鸭养殖群体,部分选择1日龄注射鸭肝炎抗体,但保护期仅有5~7天,不能延长至产蛋期。仅有极少数鸭场免疫鸭病毒性肝炎疫苗,鸭群缺乏针对鸭病毒性肝炎的特异性抵抗力。
三、 解决方案
3.1 做好引种工作,强化养殖场生物安全,加强饲养管理。
从鸭病毒性肝炎阴性场引种;做好生物安全工作,降低养殖场病原载量,减少疫病发生。提供全价营养和饲料,加强日常饲养管理,避免各种不良应激。病毒性肝炎在鸭舍内带毒期较长,适当延长空栏期(建议40天以上)。
3.2 做好免疫接种工作。
做好免疫接种,增强鸭群特异性免疫力。无母源抗体鸭群,1日龄免疫鸭病毒性肝炎活疫苗;母源抗体较高的鸭群,7日龄免疫鸭病毒性肝炎活疫苗;产蛋之前免疫2次鸭病毒性肝炎灭活疫苗,可达到良好的免疫效果(蛋鸭免疫程序见表1)。
3.3 发病蛋鸭的治疗措施。
该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措施,部分养殖场产蛋鸭发病后尝试用鸭病毒性肝炎抗体注射治疗,但效果较差。可使用抗病毒药、抗生素等,防止继发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