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PRRSV在我国的流行变化如何?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我国发生和流行以来,已经20余年。据田间流行优势毒株的不同,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经典PRRSV流行阶段(1996-2006年)、HP-PRRSV流行阶段(2006-2013年)和NADC30-like PRRSV+HP-PRRSV共同流行阶段(2013年至今)。
下图为青岛易邦技术保障中心统计的2019年-2022年送检病料检出的不同PRRSV毒株占比。从图中可知,当下两大主流流行毒株为HP-PRRSV和NADC30-like PRRSV,值得警惕的是,NADC34-like PRRSV或将成为新的流行毒株,其检出率逐年上升且明显增高,2022年的检出率已仅次于NADC30-like PRRSV。
2 当下流行PRRSV的分类及进化分支如何?
PRRSV分为两个基因型:Ⅰ型(欧洲株)和Ⅱ型(美洲株)。美洲株PRRSV按照ORF5基因序列,可分为9个谱系(lineage 1~9)。我国流行的PRRSV毒株主要属于谱系1、谱系3、谱系5及谱系8,其中谱系8代表为HP-PRRSV/经典PRRSV,谱系3代表为GM2/QYYZ PRRSV,谱系5代表为VR-2332/MLV PRRSV,而谱系1代表为NADC30-like PRRSV/NADC34-like PRRSV。
3 PRRSV流行病学特点如何?
4 怀孕后期母猪感染PRRSV的垂直传播特点如何?
妊娠后期胎儿感染 PRRSV具有一定随机性,整窝胎儿并不一定会 100%感染。据相关研究报道,4头妊娠后期母猪感染PRRSV后,通过从胎儿血液中进行病毒分离(Virus isolation,简写 VI)方法检测并统计PRRSV感染阳性率,不同母猪胎儿阳性率为0%-36%,并非整窝胎儿100%感染,4窝46个胎儿PRRSV 感染阳性率仅为 22%,且存在母猪感染 PRRSV而胎儿未发现感染的现象,数据详见下图。这也就解释了为何临床明明判断为PRRS,若只是随机送检1-2头流产胎儿却测不到PRRSV,因为很可能送检的胎儿中未感染PRRSV,而感染PRRSV的胎儿却未送检。
5 蓝耳病的临床如何检测诊断?
据大量的研究证实,PRRSV可在血液、精液、粪便、乳汁、唾液、肺脏、扁桃体等多种不同类型的样品中检测到,具体采样及检测方案见下表。
6 蓝耳病主要临床症状及其对应剖检病变如何?
7 什么是抗体依赖增强作用?猪场该如何应对?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病毒诱导机体产生的抗体能够协助病毒侵入靶细胞,加强病毒的感染能力,这种现象称为病毒感染的抗体依赖性增强作用(antibody dependent enhancement,ADE)。PRRSV的GP5、M和N蛋白在病毒感染早期诱导产生的非中和抗体及低水平的中和均能导致PRRSV出现ADE效应,从而增加PRRSV对宿主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的易感性,对猪群造成更严重的危害。
猪场应对建议:
①免疫蓝耳疫苗需关注疫苗抗原含量,只有选择足够抗原含量的疫苗才能产生足够水平的中和抗体,可预防ADE效应出现。
②科学制定蓝耳免疫程序,通过监测了解猪群PRRSV抗体动态,根据临床并综合实验室检测制定中和抗体基准线,当抗体水平下降至接近基准线时,可通过加强免疫提高抗体水平,从而预防ADE效应出现。
③降低猪群中PRRSV的感染压力,通过生物安全降低环境PRRSV载量水平,阻断外源PRRSV的传入,通过监测猪群PRRSV排毒状态,及时隔离或淘汰带毒排毒猪只,当猪群PRRSV循环感染水平低时,也可预防ADE效应出现。
8 PRRSV发病后稳定猪场为何会不定期的出现蓝耳症状?
猪场若爆发过蓝耳病,即使后期猪群生产逐渐稳定,若不进行有效免疫干预,之后猪场仍会不定期出现蓝耳症状,因为PRRSV具有持续性感染特点。PRRSV因可逃逸机体的免疫监视,所以被感染猪的病毒血症期常会超过28天,即使病毒血症消失,病毒仍可在淋巴结、脾脏和肺脏等组织中存活数月,且处于长时间不间断的低水平复制。PRRSV可水平传播排毒达4个月之久,还可通过胎盘和精液垂直传播,先天感染的仔猪可长期带毒。无论是胎儿、青年猪还是成年猪均会发生持续感染,存在PRRSV持续感染的猪只往往不表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当猪群一旦因冷应激、霉菌毒素等因素导致抵抗力下降时,持续感染的PRRSV便会大量复制导致猪群再次发病。
9 PRRSV感染猪后体内抗体如何变化?
PRRSV感染猪后5~10d产生特异性的体液免疫,IgM抗体通常在感染后的5~7d被检出,但2~3周后则无法检出,IgA抗体通常在感染后14d才能被检出,25d达到峰值,35d后则无法检出,IgG抗体通常在感染后7~10d被检出,2~4周后达到峰值并持续数月,中和抗体通常在感染后14-28d被检出,虽然抗体水平较低但持续时间较长,此外因个体差异也会导致中和抗体水平存在较大差异。
10 规模养猪场该怎样做好PRRS的预防?
养猪场预防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必须坚持科学养殖,自繁自养及加强综合饲养管理,釆用合理的免疫程序,预防为主等综合措施。主要应做好如下几点:
① 坚持自繁自养:不从外地外场引进生猪,并实行全出全进制养猪,防止疫病传入。
② 加强饲养管理:冬天确保猪舍保暖通风;夏天高温季节,要做好猪舍的通风和防暑降温,提供充足的清洁饮水,保持猪舍干燥,保持合理的饲养密度,降低应激因素,保证充足的营养,增强猪群抗病能力。
③ 建立严格隔离消毒制度:严禁与生产无关人员进入生产区,生产人员进出要严格消毒。搞好环境卫生,及时清除猪舍粪便及排泄物,对各种污染物品进行无害化处理。对饲养场、猪舍内及周边环境增加消毒次数,做好环境杀虫灭鼠工作,防止昆虫等媒介带入疫病。
④ 坚持科学免疫: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按时、按量做好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免疫。当周围地区发生蓝耳疫情时,要进行紧急免疫。
⑤ 药物预防: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在饲料中选择适当的预防用抗菌类药物,预防猪群的细菌性感染,提高健康水平。
11 后备猪如何进行蓝耳驯化?
考虑到驯化安全性及效果,目前大部分猪场选择使用蓝耳弱毒活苗进行后备猪群驯化,以易蓝净为例的蓝耳驯化流程见下图。
驯化后需评估效果,合格后再混群,具体建议如下:
① 一免前采集血清,通过实验室检测PRRSV抗体和抗原,摸清猪场PRRSV感染情况。
② 二免后30天至配种前30天至少采集2次血清,通过实验室检测PRRSV抗体和抗原,了解猪群免疫状态及病毒血症情况。
③ 后备猪群混群合格标准:a PRRSV抗体阳性率100%,S/P值在0.4-2.5(IDEXX经验数值仅供参考),b 血清中PRRSV抗原检测结果为阴性,c 临床表现无异常,满足以上3点建议可考虑混群,否则建议继续隔离或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