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BIO
为掌握全国猪群主要疫病流行规律、发展趋势,做好疫病的提前预警。青岛易邦技术服务保障中心对2024年1-6月收集来自全国599个猪场送检的28544份组织、血液等样品进行病原学检测以及119040份血清样品进行血清学检测,结合临床调查结果和检测结果进行分析、讨论,汇总成该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以供广大养猪企业、单位、从业人士及相关研究人员参考。
一
样品信息
1
样品地区来源
从送检区域来看,全国各地区都有覆盖,病原以华东地区的送检居多,占总样本比例42.43%,其次是华北和东北地区。血清学样品也以华东区域为主(占比33.40%),其次是东北地区(占比19.77%),华北地区(16.94%)排在第三位。
图1 病原样品送检区域简表
图2 血清样品送检区域简表
2
样品猪群分布
病原样品从送检猪群类别来看,保育猪和哺乳仔猪的样品最多(分别占比26.37%和23.35%),主要送检原因猪群消瘦、喘咳、拉稀或发烧等;其次是经产母猪样品(占比21.90%),突出问题是流产、发烧、不食等。
血清样品从送检猪群类别来看,经产母猪样品最多(43.47%),保育猪样品次之(占比30.93%)。
图3 病原样品送检猪群类别简表
图4 血清样品送检猪群类别简表
二
猪群疫病流行情况
1
病原学检测结果与分析
通过实验室的检测情况结合临床调查,对2024年1-6月样本整体阳性率为50.95%,其中蓝耳检出率最高为30.00%,其次为圆环3型23.31%、轮状病毒22.54%。
2024年1-6月与2023年同期主要猪病阳性率对比发现,蓝耳、圆环2型、圆环3型、轮状病毒,δ冠状病毒、支原体阳性率较2023年同期有所升高,其中蓝耳、圆环3型、轮状病毒,δ冠状病毒阳性率上升均在10%以上。
图5 各类疫病阳性检出数与检出率(疫病阳性数/总体检测次数)
2
血清学检测结果与分析
ELISA检测结果分析得出,猪瘟抗体阳性率为82.07%,蓝耳抗体阳性率为67.05%,伪狂犬-gE抗体阳性率为9.93%。
2024年上半年的检测数据对比2023年上半年数据,猪瘟抗体的阳性率变化不大;蓝耳抗体的阳性率增高了3个多百分点;伪狂犬-gE抗体的阳性率则是下降了近2个百分点。
图6 主要猪病抗体整体阳性率(检测项目抗体阳性数/检测项目抗体样品总数)
三
主要猪病流行情况
1
猪蓝耳病毒类NADC30和类NADC34成为主流毒株
猪蓝耳病病毒(PRRSV)在保育猪的样品中检出率最高43.54%,其次是哺乳仔猪21.60%,之后是育肥猪19.22%。PRRSV阳性检出率最高是“规模化场”为47.33%,其次“育肥场”为38.46%,之后是“200头及以下”养殖场21.64%。
图7 不同猪群PRRSV检出率
图8 不同规模猪场PRRSV检出率
PRRSV抗体阳性率,“24周龄”阳性率最高为98.41%,其次是“5-6胎母猪”为97.73%,之后是“21周龄”94.44%;从S/P值分布来看,去除样本量较少的群体,“24周龄”育肥猪高于2.5比例最大为7.94%,其次是“后备母猪”猪群为1.51%。
图9 不同猪群的PRRSV抗体阳性率
图10 不同猪群的PRRSV抗体值区间分布比例
PRRSV序列基于ORF5基因进行序列分析,谱系1.8的NADC30型谱系、谱系1.5的NADC34型均占比31.94%,其次是谱系8的HP型占比23.61%。
图11 PRRSV不同基因型占比
图12 PRRSV不同基因型区域分布
图13 PRRS测序毒株进化树(基于GP5基因)
●为测序毒株 ▲为参考序列 ■疫苗株
图14 某猪场PRRSV高抗比例
(1)蓝耳病在猪场层面流行以零星散发和持续发生为主要流行形式,对养猪生产的影响仍然严峻;猪场内蓝耳检出率最高的是保育猪,也反映了临床中蓝耳病对保育猪影响最大,以呼吸道疾病和继发感染为特征,保育猪和生长育肥阶段猪的感染率高居不下,一些养殖场保育猪的病死率与死淘率超过20%。
(2)结合蓝耳病抗体的阳性率和S/P值分布来看,阳性率最高阶段在24周龄,S/P值>2.5比例最高阶段,其次是21周龄,说明蓝耳病一旦感染猪群会持续感染与排毒。
(3)毒株测序结果表明,蓝耳类NADC30和NADC34检出率相当,是所有基因型中检出最多的,其中NADC30分布范围最广,高蓝检出率第三高,分布范围与NADC34相似。
(4)在猪场感染PRRSV野毒后,免疫易蓝净能够有效提高猪群的抗体水平,降低抗体水平的离散度,同时也能够有效阻断猪群野毒感染。
2
猪伪狂犬和猪瘟是净化好时机
猪伪狂犬检出率为1.30%。猪伪狂犬阳性样品主要来源于保育猪和育肥猪样品;猪伪狂犬-gE抗体样品中阳性率最高的是24周龄47.31%,其次是16周29.03%,之后是3-4胎母猪22.75%。离散度最大的也是24周龄为92.37%。
图15 不同猪群的伪狂犬-gE抗体阳性率和离散度(猪群阳性数/猪群送检总数)
猪瘟(CSFV)病原上半年检出1份,为2.1型野毒;猪瘟抗体检测数据中,阳性率最高是3-4胎母猪92.94%,其次是公猪91.58%,之后是1-2胎母猪90.80%。
图16 不同猪群的猪瘟抗体阳性率和离散度(猪群阳性数/猪群送检总数)
抗体阳性率方面,免疫青岛易邦E2疫苗的后备母猪(91.1%)和1-2胎母猪(97.2%)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免疫其他疫苗的猪群抗体阳性率,意味着抗体更持久保护期更长;抗体离散度方面,免疫青岛易邦E2疫苗的后备母猪(37.5%)和1-2胎母猪(25.8%)离散度也显著低于免疫其他疫苗的猪群抗体离散度,意味着抗体水平更均一更稳定。在4周龄猪群抗体阳性率有所下降(且离散度升高)分析是由于仔猪首免日龄过早干扰母源抗体导致。
图17 3种猪群免疫不同疫苗抗体阳性率
图18 3种猪群免疫不同疫苗抗体离散度
(1)公猪、后备母猪以及各胎次母猪群,猪瘟抗体阳性率都高于80%,说明种猪群的猪瘟免疫普遍比较成功;但仔猪4周龄猪瘟抗体阳性率只有62.41%,结合临床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分析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导致:一是外购仔猪且来源不明的情况普遍,很多种源场为了降低成本,将断奶前应该免疫的CSFV疫苗推迟不做;二是个别养户为了快速出栏周转资金将场内CSFV疫苗取消;三是种猪群免疫E2疫苗的猪场,仔猪CSFV首免日龄未根据母源抗体水平进行调整,导致免疫过早影响疫苗效果。
(2)猪群免疫猪瘟E2亚单位疫苗,能够产生更高的抗体阻断率且抗体持续时间更长,同时采用种猪群1年2免的方式,能够有效节省人力减少猪群免疫应激。尤其是当前猪瘟E2亚单位疫苗产品越发成熟,单价与传统CSFV疫苗单价接近。综合来看,猪瘟E2亚单位疫苗是防控CSF的有效手段。
(3)猪伪狂犬阳性检出数较同期明显增多,主要因为上半年各地区散户及小规模养殖单位频繁引种和混群导致;按照正常的生产节奏和规律,进入13周龄以后的猪群伪狂犬gE抗体阳性率会呈现逐渐下降趋势(猪群混群转群动作减少,抗体自然衰减),但是13周龄后猪伪狂犬gE抗体阳性率反而上升,可能是由于猪场引种频繁,后期猪群并群现象增多导致(二次育肥频繁补栏等操作)。
(4)从整体来看,猪伪狂犬和猪瘟都可以通过疫苗免疫有效阻止病毒感染,所以猪场可以在猪价低迷的阶段,通过疫苗免疫和抗原抗体监测进行猪瘟和猪伪狂犬的净化。同时,青岛易邦的易伪净(gD)+瘟易净(E2)可一针免疫,方便操作,降低猪群应激反应。
3
猪轮状病毒成为影响商品猪生产成绩的主要疾病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在后备母猪的样品中检出率最高30.00%,其次是哺乳仔猪17.44%。猪轮状病毒(PoRV)在保育猪样品中检出率最高47.83%,其次是哺乳仔猪23.38%。猪δ冠状病毒(PDCOV)在经产母猪样品中检出率最高35.00%,其次是哺乳仔猪16.44%。
图19 不同猪群病毒性腹泻检出率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检出率最高是4月份26.32%,其次是3月份25.00%,之后是1月份10.00%。猪轮状病毒检出率最高是4月份43.75%,其次是6月份38.71%,之后是3月份33.33%。猪δ冠状病毒检出率最高是1月份25.00%,其次是2、3月份均为22.22%。
图20 不同月份病毒性腹泻检出率
PEDV序列基于S1基因进行序列分析,全部属于GIIb基因型。检出的GIIb型毒株与青岛易邦易腹宁疫苗株同源性良好。
PoRV序列,其中以G9型居多(57.89%),其次是G1型(15.79%),之后是G26型和G5型(10.53%)。
(1)猪病毒性腹泻疾病在3月份最常检出,此时正是季节交替,温差变化大,猪场饲养管理、生物安全防控不到位,容易导致腹泻发生。
(2)三种常见病毒性腹泻病中,PoRV检出率最高,PoRV相较于PEDV和PDCoV传播范围更广,影响范围更大;因PoRV基因型多变,导致现有商品化疫苗并不能形成有效防护,因此做好生物安全,强化饲养管理是防控轮状病毒发生的重要手段。
(3)PEDV在后备母猪检出率最高,猪场的母猪年更新率多在30%以上,每年都会有大量后备母猪入群,而后备母猪的抗体水平普遍低于经产母猪,如果环境中存在PEDV的污染,其所产仔猪很容易爆发PEDV,做好后备母猪免疫驯化和入群监测,是防控PED重要的环节。
(4)目前猪δ冠状病毒灭活疫苗已经上市,临床免疫两次能够产生高水平中和抗体,能够预防疫病发生。
4
猪圆环病的混合感染需多加关注
猪圆环病毒2型(PCV2)在育肥猪的样品中检出率最高36.04%,其次是后备母猪26.32%,之后是保育猪24.11%。猪圆环病毒3型(PCV3)在后备母猪中检出率最高32.00%,其次是公猪31.25%,之后是保育猪24.92%。
图21 不同猪群PCV2、PCV3检出率
母猪场发生PCV2感染,后备猪入群前进行了圆环疫苗免疫,PCV2的抗体水平升高,阳性率达到100%,同时离散度降低,PCV2免疫后抗原阳性率也从40%逐渐降低至0%。
图22 猪群PCV2抗体水平平均值和离散度
图23 猪群PCV2抗原阳性率
(1)PCV2和PCV3在商品猪(保育猪和育肥猪)和后备母猪中的检出率都在20%以上。猪圆环类疫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猪群日增重下降——隐形感染;严重影响猪群日增重,且会引起呼吸道和消化道问题——系统性感染;此外,还会出现母猪流产和木乃伊胎,以及严重的皮炎肾病综合征等,会严重影响商品猪的经济价值。
(2)通过疫苗防控,可有效提高猪群的圆环抗体水平,降低抗体的离散度和猪群的病毒血症,使猪群达到一个稳定状态,提高猪群的经济价值。
当下PRRSV、PCV2和PCV3混合感染压力较大,一针多防不仅可以降低猪群应激,也可以带来更好的生物安全防控效果。青岛易邦推出的“易圆净Plus”,可以稀释“易蓝净”或“易瘟净”进行联合免疫,实现一针两防或三防,降低免疫次数提高免疫效率。
5
细菌疾病需从病毒病防控下手
2024年1-6月与2023年同期主要猪细菌病阳性率对比发现,猪链球菌分离率较2023年同期有所升高;副猪嗜血杆菌、猪丹毒杆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葡萄球菌、巴氏杆菌、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分离率比去年同期均有所下降,其中大肠杆菌分离率下降最为明显。上半年送检样品中,未分离到猪丹毒杆菌、沙门氏菌和葡萄球菌。
图24 各类细菌阳性分离数与分离率(细菌阳性数/细菌分离次数)
从细菌与病毒混感情况来看,单独细菌引发的疾病所占比例为25%,由细菌与病毒混感所引发疾病的比例为75%。从与细菌主要混感病毒种类(单一病毒混感)来看,PRRSV是最主要混感病毒,其次是PCV3,之后是PCV2;从与细菌主要混感病毒种类(多病毒混感)来看,PRRSV与PCV2、PRRSV和PCV3是最主要混感组合类型。
图25 猪群单一病毒和细菌混感
图26 猪群多病毒和细菌混感
四
疫病预警
1、减少应激、加强疫病监控,重视消毒
4月份后,南方地区连续降雨,且降水量较常年同期显著偏多。又因持续降雨会影响消毒效果,高温高湿环境下,猪只易出现应激,雨水冲刷更易导致病毒扩散,因此,雨季是疫病高发期。养殖企业和养殖户应做好防雨排涝及雨后的日常消杀工作,加强疫病监测,提高猪只健康等,避免疫病在场区内出现或扩散。
2、蓝耳病感染风险持续高发,重视疫苗免疫的重要性
鉴于猪价6月份以来一路走高的势头,下半年育肥扩群的现象持续,且大量背景(免疫情况、种源场情况等)不明猪群进行混群,势必会加剧PRRSV在猪场间及猪场内的扩散和变异(上半年甚至在1个猪场中同时检出美洲株和欧洲株,在保育猪中造成了5%的死亡)。某猪场爆发GM2毒株疫情全场普免青岛易邦TJM株疫苗,在1个月内生产成绩开始稳定,之前多个批次的保育猪CSFV抗体阳性率低于70%的现象也得到了有效遏制。对产房仔猪持续6个月监测PRRSV抗原和抗体后,发现母猪垂直传播现象得到了缓解(脐带血未检出PRRSV病原),保育猪的PRRSV抗体整体阳性率开始稳定在80%左右且高抗(S/P值>2.0)占比逐步下降直至消失,再次验证TJM株疫苗对猪蓝耳病防控的重要性。
3、重点关注圆环病毒、肺炎支原体造成的免疫抑制、混合感染(继发感染)、生产效率低下等问题
随着下半年引种和育肥扩群激增,可能会越发严重。在传播方式方面,圆环病毒可以通过水平和垂直两种方式传播造成机体持续隐形感染的情况;肺炎支原体可以通过空气传播(气雾)或猪呼吸道分泌物直接传播。因此,除了做好必要的生物安全和饲养管理措施外,合理有效的疫苗免疫也很有必要。各猪场应根据场内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免疫程序,原则上肺炎支原体疫苗应该尽早免疫(7日龄左右为宜),而PCV疫苗则应该相对晚点免疫较好(2-3周或3周以后),不应为了节省人力盲目追求1针两免,违背猪群母源抗体及仔猪抗体产生规律的客观事实。
4、警惕猪轮状病毒对不同阶段猪群的感染危害
猪轮状病毒本身具备高度遗传多样性和抵抗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导致其在养殖场内和场间广泛存在且能够长期保持感染力。除了要做好栋舍的空栏消毒与母猪上产床清洗等工作,还要做好定期产房环境和仔猪粪便的监测工作,同时保持配怀舍的干燥和整洁,避免病毒在配怀舍交叉传播。